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龙女茶的传说故事  
“龙女牧羊御海湾,已历千载万口传,尚惜一缕真情在,国人守候到今天”。西汉至今两千多年,日照沿海一带一直流传着一桩“小龙女茶”的动人故事。小龙女那真善美的情怀,也着实善化着这方热土上的人们。
故事始发于东汉,那时日照叫做海曲县。当时政通人和,通收十年,但因惹怒玉皇连遭三年大旱。东海龙王的女儿-小龙女怜悯百姓之苦,夜盗令箭抗旨私降甘露挽黎民,被玉皇判为死刑。幸得渔民跪海三日求情而免死,改罚劳役迫其出海牧羊。
在牧羊期间,小龙女为民间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好事;如‘借珠复明’—跪求父王借的镇宫之宝夜明珠,为老人治眼疾。‘断臂求茶’—为渔民疗治腿痛顽症,奔赴南海灵山求茶,不慎坠崖断臂,幸得茶籽归来钟于山坡,治愈了百姓病痛。于是人们就将这茶叫做‘小龙女茶’而倍加呵护。还有‘成人之美’等等善事义举都广为流传,总之小龙女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由于她有大慈大爱普度众生之善心,后被菩萨收为第子修行于南海普陀山,而后成为海神娘娘。为了记念她的美德,沿海百姓为其建了一座‘龙女阁’供奉香火。因此‘小龙女茶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至今,绵绵近两千年而生生不息。
当年小龙女亲手种下的茶树,历历千年,经沧海桑田,到得唐末仅存一尊树桩。后在清康熙年间由大地震引发的海潮中不知去向。在2003年御海湾里种茶时,在园内挖水塘,七米下挖出一段树桩,此树桩黑如炭,坚如石。这正是传说中的那段失踪已久的小龙女古茶树桩,现存入后建的龙女阁中,以供观瞻。
御海湾里后来繁育的小龙女茶树,说来也怪,不到立夏就不发芽,宁可比别处晚上十天半月却固守时节,宁死不屈,真乃让人费解。只好将这茶取名‘不争春’,最后干脆就注册成‘小龙女’牌绿茶。这‘小龙女’牌绿茶不仅醇香透骨,更是回味无穷,让人品而不忘。有诗云:“冬眠不觉长,苏来百花放,迎夏不争春,独酿一缕香”。让小龙女的真善美化作一缕醇香,善化人心,滋人肺腑,康身健体,青春永驻,还一个真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八大碗大铁锅炖海鱼、虾兵蟹将(民俗饮食文化)


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源流长。黄河从山东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雄踞鲁中南,大运河沿湖区穿山东,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东部1500公里的海岸线,形成了山东民俗在大一统的山东特色中又分别构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日照、荣城、蓬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这些地理环境差异,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仅导致了区域民俗的不同,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国海洋渔业文化起源于山东,作为山东沿海区域的饮食文化,代表海洋文化。其中日照为齐鲁重要海口、盐区。重“渔盐之利”,鱼盐之利之下的饮食特征为“重渔、重海味、重自然的鲜味”。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明清时成为远近闻明的渔商埠、海防要塞,在长期的惊涛骇浪中,形成了以海鲜为特点的民俗饮食文化。最具代表性传统的吃法,就是大铁锅炖海鱼,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饮食习俗。
渔民出海,在大海上做饭离不开鱼,尤以大铁锅煮鱼为主。当开完网后,渔民便把刚打上来的鱼洗净按顺序一层层铺在锅里,锅底放上柴禾,大火煮鱼,吃法多样,有时候清炖、有时候放一勺大酱、辣椒。这是沿海地区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饮食习惯。
大铁锅炖海鱼技艺作为沿海地区独有的渔业饮食习俗,是历代渔民生存的根本,也体现在渔民最具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它积蓄了沿海地区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地区特点,是珍贵的饮食文化传承。
作为日照市历史最悠久的海鲜老字号—山东八大碗,传承于1930年的乔坊子客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照县黄海岸边的乔家墩子村是清雍正年间(1728年)设立的五处官盐正坨之一(考证见山东大学出版的《盐业志》84页),村民以晒盐、打鱼为生,乔坊子客栈靠海吃海,以大铁锅炖海鱼招待南来北往的盐商、驼队,生意兴隆,名扬一时……
沧海桑田,几经变迁,乔记后人乔淇继承祖业,二次创业,创立山东八大碗品牌,经营客栈及海鲜民俗餐饮,挖掘沿海民俗饮食文化传统美食,拜师学艺,创新推出乔记八大碗菜系,尤其以大铁锅炖海鱼、虾兵蟹将为头号招牌菜。
得益于日照旅游业的兴起,那鱼汤的美味及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齐鲁之风,伴随着熙来攘往的游客而广播四海。山东八大碗也被山东省商务厅命名为日照旅游业唯一的山东老字号,成为日照市各届人士“招待贵客,上八大碗”最有特色的海鲜品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踩高跷推虾皮(传统技艺)
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有12公里沿海线,沿海各村有一种独特的捕捞海虾的方式,这就是踩着高跷捕小虾。这种独特的捕捞方式在两城沿海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
这里的海虾,体大透明,味道鲜美,一般生活在离海岸百米以内的水域。由于海虾生性胆小,如果有船只经过,往往会受惊而逃。因此,捕虾人发明了踩着高跷捕捞小虾的方式。他们所用的虾网如同簸箕,网杆长达5米,网口宽度也近4米;所踩的高跷,一般分为两到三节,每节高约1米,根据距离海岸的远近,随海水的深浅而增减高度。所捕捞的小虾,则会放入身后拖挂着的虾篓内。虾篓的四周,都会拴着三个密封的葫芦,这三个葫芦除了起到浮漂的作用外,葫芦内还可以放置衣服和一壶白酒,用于在天冷的时候驱寒。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渔民们会选择风平浪静,温度适宜的潮水,三五成群来到海边,踩着高跷,推着虾网,踏浪踩波,垄耕碧海,成为日照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作为一项即将消失的渔猎方式,历史久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极具文化内涵,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从踩高跷到在大海推网捕虾,其中的方式方法都应作为一传承遗产加以保护,还应包括其中使用的捕捞工具,竹竿及其长度、虾篓、浮子(葫芦、泡沫板等)、小眼渔网、高跷等,都应列入保护的范围之内。此种渔猎方式曾被列为“金镜头”采风之一、2010年被《大众日报》头版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典型新闻专栏刊出,2010年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播出,2012年,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足见这一文化遗产的引人注目。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手工制琴(传统技艺)
郭氏手工制琴技艺已百余年历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郭建华幼年到青岛跟代方杰和张玉文拜师学艺,从事京剧梅派唱腔及演技,同时学习民族乐器制作和维修,一九五七年回乡创办了郭华乐器厂,60年代、70年代生产的各种民族乐器销售全国各地,并在省供销系统设有代销点,1978年因郭建华年迈,将手工技艺传授给长子郭秀明。
随着艺术团体水平的提高,也同时也给手工制作带来质量和水平上的更高要求。郭秀明历经坎坷,精心研究其父亲、传统工艺,又不断于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亲手制作的坠琴,民乐二胡、京胡、京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全国各地爱好者,亲自登门订做和购买。


手工技艺要求:
1、首先要选好料:京胡的琴杆及琴筒,要用福建、江西产上好紫竹,生长期要在3年以上,琴皮用3年以上的天然生长柞鳞蛇皮和蟒皮。京二胡和坠琴杆要选用紫檀木尚好,在尺寸上严格按照制琴要求。
2、手工工具:主要用手锯、刀、锉、钳、砂纸等工具。制作中,每道工序属纯手工,要精心细致,一丝不苟的雕刻,才能把琴杆做好,然后将做的琴轴、琴筒,蒙好蛇皮和蟒皮,经过蒙皮专业工具拉紧,方可演奏使用。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郭秀明积极参加政府各项宣传活动,把手工制琴技艺非遗传承工坊直接搬进了文化长廊和安哲小学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打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照刺绣(传统技艺)
日照隶属于山东省,山东刺绣作为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山东刺绣在大部分文献资料中记载为鲁绣,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写道:鲁绣就是山东地区生产的刺绣,因为山东为齐鲁之地,鲁绣便由此而来。


  

鲁绣包括的种类众多,实用品一般采用棉线绣制而成,比如割绒鞋垫、挑花裤边,千层底鞋子等,喜庆吉祥的用品一般采用丝线绣制,包括服饰,虎头枕等。在《齐鲁文化大辞典》中鲁绣为历史上对齐鲁地区手工刺绣品的统称。其技艺特点是:采用齐针绣、平针绣、轮廓绣、打籽绣、锁链绣、锁边绣(也叫扣眼绣)等针法,绣成的图案形象清晰厚实,配色鲜艳明快,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国刺绣工艺品中别具一格。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明清时代的山东刺绣画绣多件,山东省博物馆珍藏有邹县出土的元代刺绣衣饰实物多件,都充分体现了上述工艺的艺术特点,上述大辞典中写到。鲁绣之所以成为鲁绣,也就是以地方名称而得此名,即山东刺绣等同于鲁绣。日照作为山东省管辖的一座被誉为“东方太阳城”的城市,自然日照的刺绣也是山东刺绣或是鲁绣的一种,日照地区的刺绣以刺绣荷包、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帽、刺绣鞋垫等传统手工艺为主,属于民间女红,带有民间气息。


日照刺绣香荷包是以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提花布帛等以不同针法运行穿刺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是文字,再缝制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等的小绣囊,又有艾包、香囊、香缨之称,他们按照古法制作流程,经过数十道工序,在内部装上各种如薄荷、竹叶、玫瑰花、白芷、合欢花等气味芬芳对身体有保健作用的药物研制的细末,或是以艾草作为填充物,最后辅以各种流苏珠片等配饰用作节令庆祝以及生活的观赏品和实用品。
当然还有日照地区特色浓郁的虎头鞋虎头帽等实用品,更是以色彩艳丽明快的图案装饰,针法灵活多变,工艺繁复精湛,刺绣形象生动富有装饰趣味,体现出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也体现了日照民间浓郁的地方特色。 
刺绣文化是民族的历史瑰宝,需要记忆,更需要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日照刺绣,它具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不可复制性,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非常有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烙画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


在葫芦上画好了图,接下来就要用烙铁烙,一幅画的远近、透视关系表现,画面呈现出的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都靠烙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