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集团

尧王集团 > 尧王文化

中华文明的始祖,儒家文化的源头——尧文化的历史定义与历史影响

中华文明的始祖,儒家文化的源头——尧文化的历史定义与历史影响                        
王赛时
  尧是中华文明的始祖,被历代中国人尊为古圣。尧,通称帝尧,俗称尧王,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史记》集解引《谥法》说:“翼善传圣曰尧”。据史记载,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尧以“祁”为姓,也以“伊祁”为姓。尧父即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为陶侯,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为唐侯,因此,尧号陶唐氏,也称唐尧。尧十六岁代挚执政,执政后,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方国联盟首领,建都城于平阳,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尧的政绩以及尧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了都产生了奠基作用。
 
  一、中华文明起始于尧
 
  在尧之前,中华文明已经有了漫长的积累。贯穿我国上古历史,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属于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然而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年前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这个时期的炎黄部落还处于聚合期,黄帝和炎帝的联合,最终使得华夏民族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这还仅仅是民族的聚合。
  到了尧的时期,华夏族在其活动范围内,逐渐吸取多地域文化的先进成果,融合智慧,创造文化,这才进入到华夏文明的形成时期。在推进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尧起到了起始的作用,以至于后人谈及文明始源,无不翘顾尧舜时代。中国人历来把黄帝(黄帝,是道家推崇的神人合一的帝王)看成是自己的部落始祖,同时又把尧当做本民族的文明始祖。
  有关尧王在位的时间,目前还只能大体推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报告”,夏禹即位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尧舜在位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200年~前2070年之间,这个时段,应是中华文明的培育阶段。
  尧的时期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统一标志的尧文化。从地域因素上看,“中国”概念的出现,为尧的时期提供了统一的疆域特征。《史记·五帝本纪》引《集解》已云:尧舜时期“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说明,尧文化的范围已经突破了单一的陶唐氏部落,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尧的活动已不局限于尧都平阳的狭小地域,而是辐射到了华夏民族所能涉及的全部疆域。当时,北起燕山,南到淮河,西及秦中,东到日照,都属于尧文化的核心区域。《墨子·节用中》所言:“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所言范围就更广了。
  古人都认为,尧启迪了中国先民的智慧,让中华民族踏上了文明之路。《虞书·尧典》有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尧以“德”治国,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最终达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文明境界。这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尧所开创的中华初始文明,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中国历法的四时节令始源于尧。据《虞书·尧典》记载,尧即位之后,曾命令羲氏与和氏观察天象,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由此而制定出适合农耕的历法。羲和受尧的委派,依照天象运行,总结出天气变化规律,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引导民众按四时节令种植五谷,这便是“敬授民时”的历法运用。农时节令的产生与应用是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生活的一个伟大标志。
  其二,尧在治水方面进行了初期尝试。远古时期,中国大地还处于“汤汤洪水方割”的未开发状态,当时洪水泛滥,浸害百性,华夏部落常因洪灾而动迁失所。为使各部落百姓安居乐业,尧任用鲧进行治水,虽然历时九年,鲧无功而败,但毕竟给后来的大禹治水提供了经验教训。禹采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就了治水伟业,这种伟业与鲧的先期探索是分不开的。直到如今,人们还把水井和尧联系起来,以“尧井”来怀念尧的恩德。
  其三,尧委派契作司徒,敬敷五教,提倡社会教育,在此基础上理顺各种人际和社会关系,建立伦理道德的全新秩序,使得上古社会第一次出现了文明祥和的景象。
  其四,为了听取民意,尧在议事的场所树立起谏鼓谤木,鼓励平民百姓参与政事,发表意见,创启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民主。
  其五,尧开创了君位授贤的禅让制,把君位传给品德高尚的人。由于尧舜实行禅让制,所以后人把尧舜时代称之为最理想的文明时代,而中国传统的选贤任能思想,也由此而产生。在古人心目中,尧是圣王政治的典范。
  正是由于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才涌现出了尧这样勤政为民、和合万邦的伟大领导者,也正因为有了尧的努力,才使得炎黄部族从聚合走向国家,脱离混沌而创造文明,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国家。
 
  二、儒家思想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尧时期
 
  尧被后来的儒家学说尊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贤君,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论语·泰伯》记载孔子的话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对于尧的称赞,可谓至大至伟。
尧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心系百姓,率先奉行德政,公正无私,以至于尧天舜日成为中国历代百姓的希望,这种希望演变成理论学说,也就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依据。
  尧的思想与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最重要的始源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第一,“仁”的思想来自于尧。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孔子所设计的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故而儒家有以知求仁、求仁得仁、天下归仁的努力追求。 儒家这种以仁为本的道德标准,最早来自尧的仁政启示。尧以仁爱治天下,认为“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说苑·君道》),这里所说的“罪”有苦难之意。尧把百姓的穷苦看成是自己的失职,所以用仁政来造福百姓。司马迁就明确指出:尧王之政“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把“仁”的品德光辉用在了尧的时期。一个“仁”字,概括了尧王的人伦思想,也总结了尧文化的核心亮点。
  第二,“和”的理念来自于尧。“和”与“睦”是儒家学说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社会境界,这种学说依据了尧王时期的社会关系。司马迁称赞尧王时期的政绩,用了“能明训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的评语,其中所体现的关键因素就是社会的“和”与民众的“睦”。尧从道德文明的高度来团结部族方国,获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而后儒家提倡的各种孝悌伦理思想,大都从尧王时期“既睦”、“合和”的文明境界而扩展发挥,以至于出现了“尊老爱幼”、“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多方位的说教,并最终提炼出“和谐社会”的理想思想。
  第三,“孝”的观念来自于尧。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唐虞之道》是我们研究尧文化的难得资料,竹简中叙述了尧舜禅让的历史,明确指出,尧选择舜的标准就在于舜修身立德,具备了仁、孝、悌的优良品质,致使尧决定禅天子位于舜。《唐虞之道》记载说:尧之所以举舜为天子,是因为“闻舜孝”,“闻舜弟(悌)”,“闻舜慈”,又考察其“忠事帝尧”。忠、孝、悌、慈,汇成“君子之德”,这便是尧对舜的考察标准。而后,忠、孝、悌、慈,成为儒家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品德,为历代中国人所接受。
  第四,“勤俭”的行为来自于尧。传说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势大权重,政绵寿长,但他一直保持俭朴生活。周人尹文所著《尹文子》中便有尧帝成茅的典故,说“尧为天子,衣不重帛,食不兼味。土阶三尺,茅茨不剪。”(此据《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这是说帝尧所居住的房子为茅屋土阶,毫无奢华。后来,就连尧的屋阶都成为人们咏歌俭朴的历史典故,唐人褚载《长城》诗就有“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的讴歌。诗人用尧阶作比喻,把尧的俭行摆在了高于长城的位置。在先秦文献中,我们能够找到许多尧王勤俭的论述,如《韩非子·五蠢》称:“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尸子》卷下说:“君天下者,瑶台九累而尧白屋,黼衣九种而尧大布,宫中三市而尧鹑居,珍羞百种而尧粝饭菜粥,骐驎青龙而尧素车玄驹。”看来,尧的衣食住行都很简朴。后来儒家学说倡导节俭勤政,便以尧的行为作为参考标准。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孝”、“勤俭”等核心学说,都能从尧王思想与行为中找到起始根源。我们提出尧文化是儒家思想源头的观点,应该符合历史传承。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位处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儒家思想作为一家之言对当时的社会作出道德层面的解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这种价值最终为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认可,也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从而在华夏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崇尚儒家思想的儒家学派。
  从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对一个大国的统一治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规范和调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确实产生过巨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社会目的就是提倡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儒家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学说,它依据的是帝尧时期的政绩范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尧文化的历史成果最终凝练于儒家思想之中,一直延续到后世,尧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一直浸润到中华道德范畴之内,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