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祖籍是日照
我们通常说的尧王,就是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尧父帝喾,名蛟极,号高辛氏。母帝喾三妃陈锋氏庆都。尧十三岁封于陶地,为陶侯;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为唐侯。因而尧号陶唐氏,亦称唐尧。
帝尧被历代中国人尊为古圣,一向慎言的古圣人孔子在《泰伯第八》中称赞帝尧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就是说:“尧这样的君主真是太伟大了!太崇高了!只有天最为高大,而只有尧能以天为准则。他的德行浩大无边际,老百姓想要称颂都不知道如何称颂才好。他的功业真是太大了,他的礼乐制度是多么光焰四射呀!”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五帝本纪》中赞曰:“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就是说: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德如天般无尽,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接近他如太阳般和煦,远望他如云霞般绚丽。
三国时的大才子曹植亦写过《帝尧赞》,其诗曰:
火德统位,父则高辛。
克平共工,万国同尘。
调适阴阳,其惠如春。
巍巍成功,配天则神。
自古至今,赞颂尧王的诗文举不胜举。
一代圣君尧王与日照是什么关系呢?日照古代有尧王城,如果尧王曾在日照,那么这城就名符其实;如果尧王根本不曾来日照,岂不是名不符实了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
事有凑巧,找到了《竹书纪年》中的一段话。原来帝尧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当年就东巡琅琊(日照地区)。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的《竹书纪年》竹简曰:“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狩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狩四岳。柴,望,用特。”此记载的是尧王吗?《尚书·尧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尧王即位元年就曾到琅琊巡狩并祭祀日神成为不争的事实。
尧王东巡的“琅琊”是如今的日照吗?回答是肯定的。
先看琅琊是什么地方。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于1985年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临沂地区地名故事集”《琅琊乡音》在《序言》中说:“琅琊(lánɡyá)是古地名,也是古国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历史上曾包括沂蒙山区的全部和胶南的一部分,它东临黄海,腹包沂蒙。蒙山横贯东西,沂、沭河纵穿南北。面积约两万多平方公里。”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大的地方,怎么就能肯定是日照呢?就让我们再看“登天台,祀日神”吧!
天台,即天台山,其名源自我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日照金代状元张行简在大定二十四年祝贺日照由镇升县时写道:“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缥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初光先照’之地是也”。
关于天台山就在日照一事,《日照县志》记载更详细:“天台山位于日照县涛雒镇海滨山上,仙踪神迹无数,奇花异草遍野。山清水秀,自然天成,冬暖夏凉,适宜人居,史称海上仙山,人间仙境。天台山又称扶桑山、太阳山,有太阳部落、太阳神石、太阳神陵等远古太阳崇拜遗迹,是世界上五大太阳崇拜起源之一。”
至此,事情已经非常清楚,尧王即位的当年不巡四岳而首先巡狩的便是我们日照,尧王为什么对日照如此钟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最近查阅了一些资料,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尧王的祖籍是日照。现在把有关资料及个人认识写出来,以作引玉之砖。
要讲明尧王的祖籍,首先必须弄明白尧王的家世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照此说,尧王为帝喾之子,自然是黄帝之玄孙。
据1989年11月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华夏上古志》(杜富山著)记载:传说黄帝的正妻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少昊),一个叫昌意。昌意取蜀山氏女,生高阳,后世称做颛顼(zhuānxū)。雷学淇所辑《世本》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高辛,是为帝喾。帝喾生尧。”黄帝死后,就是由孙子颛顼继位的。颛顼死后由侨极的儿子即少昊的孙子,颛顼的侄子帝喾高辛氏继位。尧王即帝喾的儿子。其家族关系是:
玄嚣(少昊)——侨极——帝喾(帝俊)——尧
黄帝——昌意——颛顼
黄帝死后为什么不把宝座传给儿子玄嚣(少昊)或昌意,而传给孙子颛顼呢?《华夏上古志》上讲:“传说嫘祖不仅是个养蚕和纺织的能手,而且十分勤劳。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嫘祖就不顾一天的劳累,迎着天上的第一颗明星,走进织房。等她操劳一夜,从织房里走出时,又只剩下天上的那颗明星迎接她了,这颗明星就是太白金星。后来嫘祖生了个儿子,人们纷纷传言,这一定是整夜陪伴嫘祖的太白金星下凡了,于是就给这个孩子取了个名字叫玄嚣。玄嚣长大以后,黄帝根据人们的传言,在东方封给玄嚣一块地方,建立了一个国家,称少昊国。从此,人们称玄嚣为少昊帝了。
过去,神农氏炎帝以火纪官,轩辕氏黄帝以云纪官。据说玄嚣来到封地少昊国的那天,恰好飞来了一只凤凰。他喜出望外,当即赐给一些随来的氏族以美丽的鸟名。如有以凤凰命名的凤凰氏,有以燕子命名的玄鸟氏,有以锦鸡命名的丹鸟氏等等。另外,分管教育、司法、营造、军事等方面的官员,也都以鸟命名。少昊之国,简直成了一个鸟的王国。
少昊帝玄嚣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酷爱音乐。这大概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生活安定,国中无事,少昊帝才有心欢乐;二是在少昊国中,人们把鸟视为神灵,百鸟鸣唱,也促进了少昊国人们对音乐的喜好。
昌意听说哥哥在东方建立了一个万民欢乐的王国,就把年仅十岁的颛顼送到那里,学习些治国之道,以便将来担当重任。颛顼哪知道这些?他来到少昊国,什么风土人情,什么治国之道,全不放在心上,整天只知道娱乐玩耍。而作为叔父的少昊对这远来的侄子,也是只知道从生活上疼爱,专门为他做了琴、瑟,供他玩乐,从不过问他的学业。所以颛顼在叔父少昊那里住了几年,治国之道没有学到,弹琴鼓瑟却成了一把好手。
那时,黄帝虽然还没去世,但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特别是经过和蚩尤、刑天的大战,虽然把乱事平定了,却对中央天帝这个宝座也有些厌倦了。颛顼听说祖父黄帝近来精神不佳,便让一个叫飞龙的人,仿照八方的风声,制作出“承云之歌”,颛顼亲自为黄帝演奏。过去黄帝游行宫、观歌舞,除了觉着悠扬悦耳、婉转动听之外,并无其他感觉。今天听了颛顼的演奏,总觉着其中有一种气势。从颛顼演奏时的神态看,他似乎有着一番抱负。所以不久,黄帝就把自己的宝座直接转让给了颛顼。
颛顼接替黄帝时,年仅二十,正是血气方刚。
少昊帝玄嚣在东方建的少昊国,尧王的叔伯祖父颛顼居住了十余年的少昊国在什么地方?就在日照。
《山海经》第十四《大荒东经·少昊之国》曰:“东海之外有条叫大壑的深沟,少昊国便在这儿。少昊曾在这儿养育颛顼,并把他孩童时玩耍过的琴瑟丢弃在这儿。这儿有座甘山,是甘水河的发源地,并在这儿形成一个大渊,叫甘渊。”这段文字的原文是:“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袁珂在为此作注时说:“此经甘渊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之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尚书·尧典》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乃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日照市东夷历史文化研究院在《尧王城古国寻踪》中十分肯定地说:“日照地区正是羲和之国、少昊之国、嵎夷(隅夷)之地。”
中外考古专家认为我们日照地区是“考古圣地”。那么从考古方面看少昊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日照导刊》2008年第5期王仕安先生的《东夷文化述略》中讲:“东夷部落重要的联盟首领少昊是东夷文化的代表人物,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东夷文化主要分布在鲁南、鲁中、鲁东南以及苏北地区,海岱地区是夷人的大本营。直到商周时期,夷人的势力仍然相当强大,战国以后,东夷的夷人文化才汇入到中华古代文化的洪流之中……少昊的记载相对多一些,也更加具体,有些能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实。”所以作者说:“因此,我们认为日照地区就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刘红军主编的《日照地区龙山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6月版)在《日照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崇拜》中也说:“蚩尤、少昊、舜是东夷集团不同时期的领袖。据有的学者研究,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即为东夷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正好相当于少昊时代。少昊祖的发祥地在沂蒙山脉的东南侧,今日照、青岛、潍坊、临沂、连云港之间。”
考古是严谨的科学,考古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不论是神话传说、史志资料、还是考古资料,都证实了一个问题,日照地区确实在尧王的曾祖父玄嚣少昊所建立的少昊国范围内。换言之,尧王的曾祖父玄嚣所建的少昊之国确实在日照地区。
照此说来,就是尧王的曾祖父号称少昊的玄嚣在日照地区建立少昊之国,尧王的叔伯祖父颛顼在此居住了十几年后登帝位。按情理讲,尧王的祖父侨极也一定是跟随父亲玄嚣或母亲在少昊之国居住的。儿子跟随父母居住,这是自然而然的传统方式。这已经是两代祖先在此居住。那么尧王的父亲帝喾与日照地区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帝喾与日照有不解之缘,请看以下资料。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王世纪集校》(第一)载: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帝喾”条云:“夋,《山海经》作帝俊,本生日月之天神,历史化后,遵为下方人王……”
帝喾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帝俊。袁珂在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神话选释》《帝喾》节后“解说”中讲:“帝喾即帝俊,从《帝王世纪》谓帝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可知。又从他的子孙中有后稷、有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即为国于下方的帝俊的子孙所役使的豹、虎、熊、羆),妻子中有常仪即常羲,臣子有倕即巧倕,等等。可知帝喾之为帝俊,更无疑义。所不同的是帝俊在《山海经》的记述中,上帝的身份很明显,而帝喾呢 ,则已逐渐历史化而为人间的帝王了。”
这就是说尧王的父亲帝喾,又叫帝俊,帝喾与帝俊本是一个人。
帝俊(帝喾)在《山海经》第十五《大荒南经》《羲和生日》中曰:“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常羲生月》中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帝喾)确实神通广大,他的妻子能生日月,这且不论,羲和国在何处?前文提到的日照市东夷历史文化研究院的《尧王城古国寻踪》十分肯定地说:“日照地区正是羲和国,少昊之国,嵎夷(隅夷)之地。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不妨引用天台山上的古迹予以说明。
天台山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曾是东夷先民祭祀祖先的圣地,山上曾有帝俊的石祖像,有羲和积石冢和大羿、嫦娥、伯益的大墓,还有祭祀伯益的魁仙阁等古迹。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山中的甲骨文石刻《女巫之歌》,诗歌刻在一块裸露的大石上,文字古老,至今仍清清楚楚。这诗更说明了羲和、帝俊、少昊的关系,今录于下:
女巫魂兮,灵游林兮;
守我家兮,老祖尸兮。
万年睡兮,帝俊生兮;
子炅鸷兮,祖羲和兮。
行人安兮,神赐福兮。
译成现代语言即为:
我是阴魂未散的女巫,
像幽灵在密林中漫步;
守卫着昔日的家园,
看护着祖先的尸骨。
我是沉睡万年的女巫,
出生在帝俊的国度;
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辈,
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
好心的路人放慢脚步,
你会得到神灵的祝福。
《女巫之歌》把羲和、帝俊、少昊与日照的关系表明得再明白不过了。
还有极其真实地资料能说明羲和、帝俊、少昊当年是生活在日照的,和日照有着不解之缘。2009年6月20日的《日照日报·文教周刊》第3版《沿着夸父逐日的足迹》中写道:留美博士鞠志国“偶然的一个机会,鞠博士接触到了一块残破的石碑,此石碑是光绪年间被德国的传教士从日照下元村当宝贝带走的,后辗转到了美国,被美国的历史学家收藏。石碑年代久远,是莒国国君犁比公祭祀先祖伯益、帝俊及羲和母亲的。”下元村就在天台山下,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篇史料与《女巫之歌》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有说服力了。
如果说羲和、常羲是帝俊(帝喾)的神仙之妻,那帝喾(帝俊)亦有人间的四位妃子,陈其荣增订本《世本》载:“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是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次妃娵訾(jūzǐ)氏之女,曰常仪,生帝挚。”
照此说来,尧王的母亲与姜嫄、简狄、娵訾应该是妯娌,且与羲和、常羲亦是妯娌,尧王都应该称她们为姨娘。既然帝俊(帝喾)之妻羲和在日照的羲和国,而且与曾祖父玄嚣创建的少昊之国在一处,难道会不常来常往吗?如此猜测应是合情合理的吧。所以,我认为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与日照有不解之缘。从尧王的曾祖父玄嚣在日照建少昊之国,到帝喾(帝俊)已是祖孙三代,难道这里不是尧王的祖籍吗?
有人可能会问“涛雒镇”与“东南海之外”是否矛盾?我以为不矛盾,远古时候的地理形势和现今是不大相同的,一些历史地理的资料表明,那个时候沿海很多地方的陆地并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大城市上海、天津当时的海岸也不是如今的样子,如今的样子是几千年地壳变化才形成的。由此推断,远古时候的涛雒尚在海中是完全可能的。君不见五莲石场乡的山中有村名曰“船舫”、“打鱼场”吗?君不知那里的山上,有些石头里就有贝壳类的东西吗?这些现象恐怕都是地壳变动造成的吧。还有更典型的例子。天津地震办公室地震画册编绘组编写的《地震》(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载:《大地震之前地形变这种现象很普遍》。1668年山东莒县发生8.5级大地震,据历史记载,大震前,震区东边的地壳很久以来,一直上升。原来海里的一个小岛,由于海岸上升,后来竟与陆地连成一片。地震爆发时,正是这里猛烈上升的时候,它把赣榆县东边的海水挤退了三十里。
有人会说尧王不是“都平阳”嘛,应在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这也可能,但是什么时间呢?尧王活了118岁,是哪段时间在平阳呢?恐怕需要资料证实。类似一位名人的出生地或干某件大事之地,往往有不同的说法,何为最准确的说法,需要考证后作结论。例如为秦始皇去海上寻仙药的徐福,寻仙药的出发地,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青口,青口市就有徐福的塑像;有的说是琅琊台,琅琊台也有徐福和秦始皇的塑像;还有人说是文登的天尽头……
也或许有人会说,你引用的资料多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是怪异小说之类书籍,可信吗?这种认识不够正确,《山海经》是一部早期的重要地理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常识》(古代地理部分)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有哪几部?〈山海经〉、〈禹贡〉的内容是什么?》中说:“在历史上许多人都把《山海经》作为怪异小说类看待。明胡应麟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四库全书提要》亦把它放在小说类。但实际上《山海经》是一部早期的重要地理著作。早在东汉初年王景从治汴入手治河时,临行汉明帝赠送给他的参考书中就有《山海经》。后来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就有八十多处引用《山海经》的材料,并加以考定。有位西洋学者希勒格在《中国史和未译诸国考证》一书中所考定的国名很多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
“《山海经》以山为纲,既有山川、道里、民族、邦国方面记载,又有动物、矿物、植物、药物、物产等的描述,还谈到了各种祭祀巫医等原始风俗。总之《山海经》具有原始‘地理’的性质。”由此可见,从《山海经》引用的资料还是可信的。
正因为日照是尧王的祖籍,所以他对日照特别有感情,特别钟爱,不妨举几例:
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的《竹书纪年》竹简记载:“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守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狩四岳。柴,望,用特。”尧王即位的第一年出巡,不是巡守四岳,而是从遥远的河北先来东巡日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应该说是一种探望故乡、探望亲人的感情。如果按寻常百姓是该如此评说的。但尧王毕竟是一国之君,他的东巡决不是为了访亲友叙旧情,他时时关心的是国家的大事,这次的东巡恐怕与治国安邦的考虑不无关系吧?其实他东巡所干的三件事已经透露出了这种思想。
“登天台,祀日神。”登上天台山,祭祀太阳神。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天台山上,如今还有太阳神石,围绕太阳歌舞的石画及“王其焚吉”的甲骨文石刻,足见尧王的先辈们就曾在这里祭祀部落崇拜的偶像,光辉灿烂的太阳。
据史料记载,一国之君敬奉天地神灵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是国君的头等大事。如果一国之君不敬奉天地神灵,不按时祭拜神灵、祖先,那是不可思议的,是不配作一国之君的。从这种认识来看尧王“登天台,祀日神”之举应属于国事,是尧王重大的礼仪活动,关系到为民祈福、国泰民安的大事情。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登泰山封禅,就是这类的礼仪活动,其影响不可低估。
“筑城于野”,很明显,指的就是天台山下的尧王城。
尧王城遗址是1934年发现的,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王城遗址属岚山区高兴镇,距东面的黄海五公里,距南面的天台山四公里。遗址范围主要是南辛庄子村周围,东到安家尧王村西,西至南辛庄子西约200米,南到南辛庄子村南,北过南辛庄子约300米,省级文物保护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
自1995年以来,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
2004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组织了37人的考察团对该遗址和两城镇遗址进行了考察。显然,尧王城遗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的目光。通过考察及发掘,发现了房址与城墙,墓葬和灰坑。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植物标本(碳化植物颗粒,可能是当时人工栽培的粳稻)。
根据发掘的情况,专家们认为:尧王城是我国较有影响的龙山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尧王城建筑文化,技术先进;高超的烧陶技术促进了冶金技术;碳化水稻颗粒,这在当时是唯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实物证据;其他手工业的发展,与同期其他遗址相比也毫不逊色;陶文残片是尧王城遗址最早的地层中发现的,残文之一与莒县陵阳河17号墓那件尊型器上刻画符号的局部极为相似,之二可能代表一种未识的新图像。
从以上情况看,可以推测尧王城当时的农牧业、手工业发达兴旺,建筑业技术领先,文化教育也有了雏型。我想,这正是尧王要在这里建尧王城的初衷,在这里树立一个样板,然后推而广之,这实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命羲和历万象”,这个意思在《尚书·尧典》中说得更明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乃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这段话的意思是: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严肃谨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别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春分。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
尧王所以要这么做,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确定作物的播种收割最适宜的时间,以便使作物丰收,多打粮食。尧王的目的达到了,从尧王城等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酒器。如果没有酒,制作酒器干什么?特别是对有些破碎的酒器碎片测定后,发现有酒的化学成分,这更证实了当时已经酿酒。酿酒必须是在粮食充裕,食用有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如果饭都吃不上,还能酿酒吗?
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在《击壤歌》中表现得更为清楚。听说有次尧王出巡,见一个老人拿树枝敲击着土地,边唱歌边舞蹈,唱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歌的意思是: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帝王存在就和不存在一样自由。
从以上情况看,尧王登基当年的东巡,决不是游山玩水,探亲访友,而是为了国计民生,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
尧王一登基就到日照东巡,而且做了三件大事,足见尧王对日照的深厚感情和特别钟爱,这和他的祖籍是日照恐怕不无关系吧?
从一些资料看,尧王除了巡狩日照外,还有不少事情是在日照干的,现举几例。
命大羿射日
《淮南子·本经篇》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故事一般神话传说书籍中就有,为什么说是在日照干的呢?还得从天台山说起。天台山上有大羿陵,且有一段大羿与嫦娥的神话传说,说大羿是天台山东侧太阳部落的儿子,崇拜的是太阳女神。既然传说大羿在天台山东侧的太阳部落,山上又有陵墓,就说明大羿是日照人,尧命大羿射日自然是来日照让大羿干的。
发现舜
发现舜一事也可能在日照,因为舜的祖籍是诸城,与日照相距只有百多公里,这是完全可信的。而如果尧王在山西平阳,能听到远在几千里外的舜的高尚人品等事,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舜的祖籍是诸城吗?中国文化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古郡风流》第一篇《虞舜本是诸城籍》中说:“其实,虞舜是山东诸城人。《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诸城的古称,笔者注),迁入负下,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东夷,古代我国东方近海诸民族的通称。查阅我国古代图籍,诸城正处在‘东夷’的范畴内……据考古发掘,诸城已发现了40余处古文化遗址,已考证出这是东夷部落少昊氏后代的遗墟。同时,今诸城北郊的潍河西岸仍有‘诸冯村’,村北一土岭,也称‘历山’。村前有舜王庙,村内有舜井,此地历代相传‘尔乐乐,我乐乐,尔我同乐乐’的上古歌谣。由是而论,孟子之言凿凿,确可信据:舜本诸城籍,无可置疑。
正因为尧王对日照感情深,特别钟爱,所以尧王文化对日照的影响就特别大,不论是遗址中发掘的文物,还是神话、生活习俗,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当然这方面不属于本文叙述的重点,应在《尧王文化及其影响》中叙述了。
总而言之,是尧王的曾祖父玄嚣在日照建立少昊之国,尧王的祖父(虽不知名)、叔伯祖父颛顼曾在少昊之国居住,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与日照有不解之缘,妻羲和在日照的天台山。据此日照就是尧王的祖籍。
附:为了简明扼要地重点突出地论述“尧王的祖籍是日照”这一问题,在写作中将不少与之有关的事情省略了。为了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一些有关的事情,在此予以补充。
先说一下尧王的高祖黄帝。
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生活在如今陕西省的北部,号称有熊国。黄帝的父亲少典,母亲附宝,黄帝降生后,虎虎实实,双目炯炯有神,不足一岁就学会了说话,稍微大了点,就能通百事、断是非。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为黄色,人们认为这孩子是天神转世,所以就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为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因而后世常把黄帝称作轩辕氏。因而“轩辕”就和“炎黄”“华夏”一样被指代为中国。鲁迅先生的诗句就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里的“轩辕”就指的是中国。
后世人们对黄帝十分崇敬,奉为神明,就连我们日照周边地区民俗用书《玉匣记》在《动土开墓吉日》中写到:“癸未、乙未土公死日忌动土,戌午日黄帝死日忌动土,犯之大凶。”虽说这是一种民俗,有迷信的成分,但其对黄帝的敬畏之情却表现得十分清楚。
再说一下尧王的曾祖父少昊的出生。
少昊的出生又另有一说,《拾遗迹·卷一》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
①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便娟之乐,游漾忘归。②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③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④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⑤今之相风,此之遗像也。⑥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琴梓瑟。⑦皇娥倚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⑧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
注释:
① 璇宫:美玉建造的宫殿。 桴木:木筏。 沧茫之浦:旷远迷茫的水滨。
② 太白:即金星,又叫启明,或叫长庚,晨出于东方叫启明,晚见于西方叫长庚。 便娟:便pián,美好的意思。
③ 寻:古以八尺为寻。 椹:桑树的果实。食之后天而老:吃了这种桑葚,可以活得比天地的寿命更长久。
④ 表:柱,此处指桅杆。 熏茅:香茅。 鸠知四时之候:鸠,即布谷。布谷谷雨鸣,夏至止,因言鸠知四时之候。
⑤ “司至”,是也:伯劳夏至来,冬至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这就是所谓“司至”。
⑥ 相风:古代人们拿木头或铜刻作鸟形,放置在屋顶或船桅上,用以辨别四时八方的风向称为相风。 此之遗像:此指玉鸠,本句指皇娥和白帝子所刻的“置于表端”的玉鸠的遗像。
⑦ 桐琴梓瑟:桐、梓乃良木,宜做琴瑟。
⑧ 五凤:五种凤属鸟类,即赤者凤,黄者鹓雏,青者鸾,紫者鸑鷟(yuèzhuó),白者鸠。随方之色:随着五方的不同颜色。
少昊的母亲皇娥与少白美好的聚会,浪漫的对歌,神秘的结合,妙哉!
再说一下颛顼为什么让位于侄子帝喾。
传说颛顼执政时独断专行,使一般人失去了自由,人们都恨他,但不能反抗。由于颛顼心地不善,所以生下的儿子也不成器。有三个儿子生下来不久就死了。第一个死后变成了厉鬼,专门传播疾病;第二个死后变成魍魉,在夜晚出怪声吓唬人;第三个死后变做小儿鬼,夜间到人家里专门吓唬人家的小娃娃。第四个儿子叫梼杌,不人不鬼,浑身长毛,性情凶恶,作恶多端,被人们活活打死了;第五个儿子性情奇特,看到谁家富裕了就给添灾祸,直到将其弄穷为止。他在正月初五死在了街头,变成了穷神,所以人们每逢正月初五就放鞭炮送穷神。
颛顼的儿子不成器,所以只得把帝位让给了少昊的孙子、他的侄子帝喾。
最后说一下羲和与十日的故事。
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住在东方海外汤谷的扶桑树上。这扶桑树,传说有好几千丈高,粗有一千多围,两树同根,互相依靠而生长,所以名叫扶桑。十个太阳,九个住在扶桑树下面的树枝上,一个住在上面的树枝上,轮流出去值班,在天空运行。太阳去值班的时候,他们的妈妈羲和总要驾六条龙拉的车子,护送她的儿子出去巡行。一直送到悲泉,这才停下车来,目送爱子单独进入虞渊。然后,羲和才驾着空车回去。当值班的太阳回来,羲和还要在甘渊给他洗澡。这篇传说中太阳人格化了。
照此说来,扶桑树就在天台山上,要不,怎么能又叫扶桑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