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尧王 关注尧王文化
尧王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在上古时期领创了一个百业兴旺、安居乐业、和谐尚礼的文明盛世。尧帝品德高尚,功业卓著,其深远质朴的思想,催生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厚德尚礼的传统美德。随着“中国文化年”在世界影响的日益深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尧王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我们之所以着力探讨、弘扬,就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魅力,更重要的是为谱写当今盛世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以尽微薄之力。
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有着锲而不舍的寻根情节。只是面对光阴的不可逆转,我们只有跟随远古的遗存,来追寻对尧帝的记忆。据考古及有关资料研究证明,尧帝生活于龙山文化时期。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都有龙山文化的遗存。可见尧帝的恩泽与圣德连同尧帝时代创造的文明,都深深扎根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不竭之泉。龙山文化虽然分布广泛,但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其中,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市,虽然是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却承载着灿烂的古代龙山文明。尤其是“尧王城遗址”的发现,更说明尧王与日照渊源深厚。“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一片统称为尧王城的村落间,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古队对遗址的调查探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在这个“都城”周围还分布着著名的“东海峪遗址”、“两城镇遗址”和“丹土遗址”,也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测量,“尧王城遗址”距“东海峪遗址”为20公里,距“两城镇遗址”有30公里,距“丹土遗址”约36公里。在短短不到50公里的沿海区域内,文化遗址分布如此密集,而且聚落之间呈现出有规律的等级状态,这绝非偶然,显然是以“尧王城”为都城而组建的宏大的古城群。无论是遗址的规模还是遗址存留文明的繁华程度,都说明日照是尧王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尚书·尧典》记载,尧王曾“至隅夷”,观察日出的情况,以制定历法,作为“日出初光先照”的日照市,清晰地记录着尧王的足迹。
年代的久远,似乎尘封了我们的溯古之路。不过尧帝“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司马迁《史记》)的光辉形象,却深深留存于华夏儿女的心中。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诸子百家,不论他们之间的思想多么纷杂,唯独对尧帝都深怀敬意。如《尚书·尧典》在论及尧帝圣德时说“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身为帝王,尧克勤克俭,住茅屋,穿粗衣,自耕自种;为百姓尽心尽力,置谏鼓,立谤木,敬授民时,寻访四方。而且他还将天下禅让于舜,而非传其子,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眷顾,远远超过了对功业的追求。他将仁德礼让的精神诠释到极致。
儒家文化深谙尧帝思想的内涵,汲取其精华,所以才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一向慎言的孔子,忘情的礼赞“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王的精神与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是作为华夏文明的渊源,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弘扬,尧王文化必将走向世界。
本次“尧王文化”全国书画作品展,凝聚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体现了社会各界关注尧王文化的高涨热情,表达了华夏儿女追寻尧王的赤子之心。值此,谨向关注尧王文化的社会各界,向踊跃投稿的各位艺术家、作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尧王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尧王文化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信“尧王文化”一定会乘着日照这轮初生的红日,光普四方,灿烂辉煌!
尧王文化研究会会长、尧王文化书画院院长 王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