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卜落崮村

去卜落崮的上午阳光灿烂,秋风从山海路两侧的丘陵地漫过,一小片一小片的树林,未倒的玉米秸秆,略显枯黄的青草微微摇曳,偶尔有人家在地里刨着地瓜,个头很大,一种多年久违的童年记忆浮上了心头,少女时代的我,这个季节,晒瓜干、拾瓜干也是我的主业。

山海路转着湾向西延伸,这一路的风景是我不曾熟悉的,所以眼睛不觉得累,很快地,就到了龙门崮的山脚下的那个山村。这里并不荒凉,村委的办公大楼是新建的,挂着上卜落崮社区的名头,正赶上村里大集,大院的门口就有三个摊位,一个卖卫生纸的,一个卖布匹的,一个卖花花绿绿的小孩子的鞋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像极了我所熟悉的正阳路的烟火气息。这里,已经不是个想像的山村,比起山那边的窝疃村,在这里,我已看不到破旧的农村的影子。

然而时光,确是真真地驻留在这个村里。只是需要走进去,慢慢的走进去,细细地品味。那是一个曲里拐弯却又窄窄的高高低低的小巷,小巷里,布满了五十多处古老的石屋。低矮、萧条是所有老屋的品味,我小时候得屋子也很矮,但我们村靠海,没有石头,用的是土垡砖,外面用细沙合着泥巴抹得光滑,并不简陋。我曾在天上王城看过纯用薄薄的崮上石片搭建的石屋,那种简陋和就地取材的艺术让我过目难忘,我曾在相邻上卜落崮不远的窝疃村,看过满村的房子竟然都还是小石头屋,初入眼的那份荒凉如同进了时光的隧道,进入到电视剧里演绎的民国农村。然而这里,竟也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石头房子,有的有住户,有的没住户。只是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石头房石头墙上的石头,多数是一种暗紫色的石头,石块上似乎还带着铁屑,这让我想到了曲阜的尼山石,是宝贝,问起来,说是这村里的山上所独有的一种石头,而现在似乎已很少见了,我从地上的碎石块里捡起来一块圆润的小石头揣进兜里,这么有特色的石头,在日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也许打磨一下,也可以刻个印章什么的。

石屋的群落里,有一处特别显眼,不管是从规格上还是建筑上都与其他石屋不同,地基比别的房子要高,屋顶是用讲究的民国时流行的青砖石瓦,东墙的屋山上,镶嵌的窗户是镂空雕花的格子窗,虽已破旧,但却依然透着讲究的雅致。屋顶上,有向上翘起的高高的檐子,是大户人家讲究的格式,孔府的房子上有,丁氏祖居的房子上也有,想来,这是个大户。据说,这是村里的一个张姓大地主,后面的那个大门低矮的房子是当时的长工们住的,前面还有一个院落,该是管家住的,最辉煌的时候,连陈疃一带都是他家的地。他们家的处事方式,也是丁氏家族的方式,前院一个大平门,只在婚嫁丧娶、迎接官宦达人的时候敞开,他家的人际关系也不一般,据说,涛雒镇的丁氏家族的人去世,他们都骑着马去送殡。然而那早已是时光里的云烟,那房梁上的狗尾巴草在空中摇摆着,诉说着隔世的迷离与荒凉。没有人知道他家的后人都怎么样了,他家的公子或者小姐都去了哪里,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里,流落向何方,老屋也已易主,主人也不在这里。

走过这处老屋,再向前二十几步,是一条河流,河流不宽,但是很长,两边是天然的石头河道,像大多数村庄的自然河流一样,这里也已干涸,充满了垃圾。但一座一座的小石桥,依然承载河流两岸的村民的生活。我想那户张姓地主其实还是很小的,在如皋游览的时候,每处桥上,都刻有冒家桥的字样,一个小城,都是才子冒辟疆家的产业,形成今日如皋的特色文化。我们走过的时候,那用两块大石头撘成的小桥上,一个年老的男人正开着一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流行的被我们称为“大叉”的拖拉机,拉着一车的玉米秸秆走过,摄影师及时地捕捉这个具有特色的镜头,老人憨厚的抬起头,温和地笑了起来配合着。南边的一座两拱小桥,却是用青砖垒砌的,上面还铺着新的长条石桥岩,仔细的瞧过去,中间的一块青砖上,清晰地刻着一行字,“民国四十六年修”。再南边,又是一座桥,显然是后修的,要宽敞高大些。

绕过这条河,我们走进了村里的主街,又从过去的时光里回到了现在的农村,集市并不是很大,剃头的、理发的、卖白条鸡的、卖菜的、卖肉的、卖鞋的、卖水果的、卖干仙海货的一应俱全。然而我们还是在这个街上发现了兴奋点,一位大姐正一边剥着蚕蛹一边叫卖,新鲜的蚕蛹蠕动着,一位大姐从陈疃赶来,网兜里装着相互挤踏的蚂蚱,这些都是我不曾见过的。一位大哥在边上摆了十几口大铁锅,那种记忆里温馨的拉着封箱做饭的大铁锅。还有一位老人更绝,他坐在那里,手里忙活着,正用废旧的轮胎,用胶皮缝钉胶合,做成一个个盆子,有的带把,有的不带,我们不知道用来做什么,那老人就笑着解释,这个可以洗菜,那个可以去喂羊,那个大些的嘛,可以喂牛。真是会废物利用啊,看着这些盆子,想到这都是些羊槽、牛槽,我们的心又在时光的记忆里穿梭了一回。

走过集市,我们去参观今年开业的民俗接待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追逐童年的记忆,和记忆中的乡愁,这些古石头房子和古石头院落开始不停地有人来光顾,村里也正在整理。但是这里离城较远,吃饭是个大问题,在旅游局的扶持下,民俗接待户便应时而生。在挂有山水名镇、人文三庄的茂禄农家院的门前,金黄的玉米铺满了一地,门前的菜园里,青青的萝卜个大新鲜,一只小狗拴在树下,瞪着眼睛观看着我们,我们看它,它也在看我们,彼此是彼此的风景,院里也晒满了玉米粒,但南平房的厨房里却干净整洁,收获晾晒庄稼时的尘土飞扬丝毫没有影响卫生,这是一户有心的人家。

绕着这个村走过了一圈,在灿烂的阳光下和喧嚣的人群里,仍有一种走过一个世纪的感觉。在那些石头房子前,在那些小石桥上,我感觉我们是走在清朝,走在民国,在那集市上,我们是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村落,而站在这社区办公室和茂禄农家院的门前,这又分明是一个现代的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版本。时光在这个村落里,似乎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向前追溯着古老和传说,向后延伸着希望和梦想。